这位负责人说,为有效承接大宗货物公转铁运输,国铁企业全面梳理公转铁货源,有力促进了公路货源向铁路转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不断显现。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建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加快,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运输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治理。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努力,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给体系。
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比1995年提高1.61个百分点,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19492018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3458个。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3.0辆,比2013年增长95.3%。
贸易方式经历了从一般贸易为主向加工贸易为主,再向一般贸易为主的转变。2012201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8.2%和8.5%,东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年均增长7.2%和6.1%。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职工工资及得自单位的其他收入合计占城镇居民收入的比重为93.8%。197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高达57.5%和67.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速。201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35.7%和41.1%。
2018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贫困人口降至1660万人,均降至2010年的十分之一左右。销售方式的变化带动快递业务迅猛发展,2018年完成快递业务量507亿件,比上年增长26.6%。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财产净收入成为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197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高达57.5%和67.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需求结构逐步合理化。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净收入占比为10.3%,比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工业规模最大的两地区变为广东和江苏,两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3.4%,明显小于1952年最大两地区的占比,工业区域集中度明显下降。2010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至19.7%和10.3%,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上升为14.1%和12.9%。
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企业基本上均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几乎不存在民营经济,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0%。改革开放后,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所有制理论认识逐步加深,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18年末农村公路里程达404万公里,是1978年的6.9倍,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升至30.8%。之后,按照当时环境和现实需要,我国主要实行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同时配以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促进了工业积累。2008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持续缩小,2018年为2.69,比2007年缩小0.46。改革开放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等多方面改革逐步实施,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农业生产逐步多元化。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各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工业布局逐渐优化。就业比重分别为26.1%、27.6%、46.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比1952年上升23.5和37.2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解决温饱。主营业务收入为30.6万亿元,占比达30.0%。
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不仅有力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也有效扩展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减轻了农村和农业的人口压力。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种植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出口商品总额中初级产品占80%以上,进口商品主要是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总之,70年来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70年来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比值为4.5,而1952年为8.1,2000年为10.8。城市群内部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城市间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速一体化,产业分工效率持续提高,人才流动、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等多方面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
2018年,出口商品总额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到5.4%,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94.6%。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全门类的产业配套为工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航空航天、电子通信、医疗仪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高铁、核电等重大装备竞争力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大幅调整,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兼顾了效率与公平,极大地激发了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单一,城镇居民依靠工资,农村居民依靠工分。
建国7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总的来看,当前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小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时也比世纪之交明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民营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过放权让利抓大放小公司制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和战略调整,国有企业数量占比有所降低,但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四、城乡统筹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新格局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差距很大,城镇化发展缓慢,城乡处于分割状态。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40.7%、52.2%。
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70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升至18.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贫困,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约为97.5%,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达7.7亿人。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后,实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区域政策强调效率优先,以特区为代表的沿海地区迅猛发展。工业规模最大的上海和辽宁两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30.4%。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